數據分析和指標,這個產品經理應該天天聽到爛掉了,但是對於即將擔任產品經理或是想要轉職產品經理的人來說,你得要有些基本的知識。所謂的指標,就是用來評估一件事情,就好比,醫生常叫你一天要喝2000cc的水,2000cc這就是一個指標,所以,簡單來講,指標就是用來幫助我們去理解目前事情的狀態為何。
你看到的數據,都是過去式了
通常,當你看到你設好的指標,且現在指標上呈現的數據,這都代表「已經」是過去的結果。
但通過「維度」的分析,我們可以理解這些指標數據的結構,就好像你去用Inbody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體重時,會看到你的體重之外,還會看到脂肪、肌肉、骨骼等等結構的重量,而這些就是透過不同的維度去看你的體重組成。
而我們在觀察指標數據波動時,首要的問題是:這些數據和什麼比較?
老闆常常就講出:我感覺這個數據不好、成效很差。
但我通常都會詢問,這個的Benchmark(基準)是什麼?讓你「覺得」數據不好、成效很差?
所以,有了數據分析,我們能夠開始:
- 理解當前產品、服務的營運狀況與目標。
- 評估團隊的現況與能力。
- 明確定義需要監控的指標。
- 每日觀察和維護報表。
- 分析指標的變化,以便及時調整策略。
淺談數據分析的步驟和方法
真的是淺談,因為正常的公司應該是有位數據分析師在處理數據的,產品經理的角色是取得已經有洞見的數據進行下一步的判斷。
不好抱怨了,簡單來說,要有效進行營運分析,理解數據分析的步驟和方法很重要,而且你未來遇到有人幫你做數據分析,一定要自己先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數據、為什麼,以及數據分析師是怎麼處理數據的。
- 明確分析目的和問題:在開始資料分析之前,必須清楚分析的目的是什麼,並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,這有助於精確地進行資料收集和分析。
- 收集和整理資料:根據分析目的,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整理,這包含了明確資料需求、選擇適當的資料收集方式(如線上調查、資料庫查詢),以及定義資料整理計劃。
- 資料清洗處理: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清洗,去除異常、缺失和重複,以確保分析結果的準確性。
- 資料視覺化和解讀:利用資料視覺化工具將數據圖形化呈現,以便直觀地解讀和分析資料。
- 得出結論和建議:根據分析結果,得出具體結論並提出可行建議,這些建議將為企業或組織的決策提供支持。
營運的詳細解析
數據是為了什麼?就是要看你的產品或是服務的營運狀況,以下,我會簡單舉一個分析案例。
購物網站雖然我沒做過,但我大概會這樣先看一個流程,我會抓用戶從進站流量這個數字開始,然後深入到平台的各個節點,然後去看每一個節點的情況,這包括了:
- 觀察有多少瀏覽者將商品加入購物車。
- 確認有多少人進入結帳頁面。
- 計算最終完成結帳的顧客數量。
- 追蹤有多少人放棄結帳。
而這些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可以通過多種方法進行,像是GA4或是資料庫查詢等方式來收集資料,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和品質。
要建立每日監控的報表
要有效管理營運,我們得要建立可以每日監控的報表,但這涉及到指標的評估和建立。
但如同我一開始說明的,指標是過去的數字結果,但我們可以用維度來拆解它的結構,然後,我們還需要Benchmark(基準),不然我們無法判斷現在的指標狀態,因為指標要被比較之後才有意義,而指標可以分為以下幾種:
- 基礎指標:這是底層數據,例如網頁流量、新用戶數等。
- 行為指標:這是通過分析用戶在產品或服務中的具體行為來獲得的數據,例如:點擊率、活躍用戶數、跳出率等。這些指標能反映用戶如何與產品互動,有助於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偏好,以及產品的使用情況。
- 計算指標:基於某些基礎指標計算得出的結果,例如,轉化率 = 購買人數 ÷ 訪問人數 × 100%,你要先擁有「購買人數」與「訪問人數」這兩個基礎數據。
- 營運指標:這類指標通常是根據「人類的經驗」或「人類的目標設置」的,例如,你老闆要求年底前要有500個全新註冊用戶,儘管這個營運指標沒有具體的依據。
資料視覺化與解讀的技巧
資料視覺化是數據分析的重要步驟之一。通過視覺化工具,我們能更直觀地解讀和分析資料。以下是資料視覺化的幾個關鍵技巧:
- 選擇合適的圖表類型:根據資料的類型和分析目的,選擇適合的圖表,像是長條圖、折線圖、圓餅圖等,讓數據更容易被理解。
- 合理地展示數據:製作圖表時,記得保持簡單清晰,呈現最關鍵的數據,讓人一眼就能看懂,不要把圖表搞得太複雜,數據的準確性、對比性和趨勢才是重點。
- 深入分析數據:圖表做好後,一定要深入分析,看看數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,我個人的建議是,找一個毫不相干的人來看你的數據圖表,看看他們能不能清楚理解,這樣可以檢驗你的圖表是否有效。
- 保持簡潔與重點突出:圖表要簡潔,資訊不要過載,讓觀眾一眼就能抓住關鍵數據,不要用太多的裝飾,這只會讓人迷失重點。
- 使用一致的顏色和標籤:顏色和標籤要保持一致,這樣能讓讀者更快理解數據,避免使用太多顏色,特別是那些太相近的,會讓人困惑。
- 注重數據的上下文:在圖表中加入適當的背景資訊或註解,這樣讀者能更好理解數據,例如,你可以加上一條基準線或歷史數據,這樣數據的意義就會更明顯。
- 避免誤導性的縮放或比例:圖表的比例設置一定要合理,不要用極端的縮放來誤導讀者,讓他們以為某個變化比實際更大或更小。
- 測試多種視覺化工具:不同類型的數據可能需要不同的視覺化工具來呈現,像是熱力圖、散佈圖、氣泡圖等,多試試看,找到最適合的。
- 加入互動元素(如適用):如果你是在做數位報表或儀表板,考慮加一些互動功能,讓使用者可以自己過濾數據、放大細節,這樣他們才能自由地研究數據。
- 保持與受眾的溝通:最後,做圖表時一定要考慮受眾的背景和需求,確保他們能看懂,也能幫助他們達到業務目標,要站在他們的角度,圖表才會真正有用。
好的關鍵指標是什麼?
在數據分析中,找到好的關鍵指標對於產品經理來說至關重要,以下是我認為好的關鍵指標應該具備的幾個特徵:
- 合理的Benchmark:要找到能夠進行有效比較的基準,這樣才能判斷指標的表現是否達到預期,但這裡的前提是你和老闆溝通好了,達成共識,否則你拿數據去對比也沒有意義。
- 有效的拆解:指標應該能夠被有效拆解,符合多維度的分析需求。舉例來說,如果你在追蹤新用戶數,你得知道這些新用戶來自哪些渠道,才能更精確地了解每個渠道的效果。
- 團隊的理解:指標應該簡單易懂,確保團隊中的每個人都能理解和運用。指標如果太複雜,不但無法聚焦,反而每天都在解釋和通靈。
- 對營運目標的敏感性:好的指標應該能快速反映出營運目標的變化,這樣才能及時調整策略,否則再多數據也只是浪費時間。
- 自動化:指標的收集和分析應盡可能自動化,這樣可以提高效率,減少人力操作的錯誤,也避免讓工程師每天幫你抓數字,畢竟,沒有人喜歡做重複且繁瑣的事情。
指標使用時的注意事項
在使用指標時,我們要注意幾點:
- 資料來源:指標的數據來源可以是內部資料庫、報表下載、外部雲端服務或人工產出的數據。
- 趨勢分析:指標的趨勢應該能夠顯示出變化,並能與過去的數據進行比較,例如過去三十天的數據、能產出YOY、MOM等等比較。
- 連動關係:指標之間可能存在連動關係,而這種關係能幫助我們找出問題的根源,假設你發現網站的轉化率下降了,你可能會查看另一個指標,例如,網站頁面加載速度,發現它變慢了,所以轉化率和網站頁面加載速度之間就有一個「連動關係」。
- 分子/分母關係:指標有時會有分子和分母的關係,一個數值作為分子,另一個數值作為分母,例如,投資回報率(ROI),廣告產生的銷售額為分子,廣告費用為分母,而1000元的廣告費(分母),並賺了5000元的銷售額(分子),那麼ROI就是5000 ÷ 1000 × 100% = 500%。)
以上,通過這些方法和技巧,希望可以幫助產品經理的你,或是即將成為產品經理的你,可以更加有效利用數據分析與指標,進一步最佳化你的產品或服務的運行,達成更好的結果。